現今社會生活步調緊湊,面對沉重的工作與生活壓力,愈來愈多人飽受失眠的困擾。失眠的定義是指入睡困難、無法維持睡眠狀態、醒了無法再入睡,或是睡醒後感覺沒有睡飽。若一週內有三天出現以上情況,且長達一個月以上,稱為慢性失眠。失眠可能影響記憶、認知、情緒及日常生活表現。研究顯示,長期失眠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、新陳代謝症候群、憂鬱症等疾病的發生風險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張佑如指出,安眠藥的選擇,應考量安眠藥的特性、失眠症狀類型、使用者年齡和身體狀況。安眠藥依藥效長短可分為短效、中效和長效。短效安眠藥作用快速、作用時間短,可幫助入睡,適合入睡困難的人使用,優點是較不會影響白天的精神,如使蒂諾斯、戀多眠;中效安眠藥可延長睡眠時間,適合淺眠和容易清醒的人,如悠樂丁、安定文;長效安眠藥藥效時間長,白天容易有嗜睡的副作用,適合嚴重失眠,白天容易焦慮的人使用,如美得眠、樂平。

安眠藥主要經由肝臟代謝,老年人或肝功能不良者建議使用中短效藥品,因其代謝功能減退,若藥物作用時間太長,容易累積在體內,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。常見副作用包括嗜睡、疲倦、頭痛、頭昏、昡暈、步態不穩、視覺模糊、專注力變差、反應變遲鈍、記憶力減退、幻覺、行為失憶、夢遊等。

老年人使用安眠藥容易發生頭昏眼花、反應變慢、肌肉無力、平衡感變差等不良反應,可能會增加跌倒風險。張佑如提醒,服藥後應立即上床就寢,下床時行動宜緩慢,半夜起來如廁時,最好能有家人陪同。

安眠藥應在事情都忙完了,準備要睡覺時才服用。若服藥後又從事其他活動,反而會使精神亢奮,減少睡意。適當的服藥時間為睡前半小時到一小時,服藥後應準備上床睡覺,不要再外出,以免發生危險。此外,服藥期間應避免開車或操作危險機械。

安眠藥會和酒精及一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。酒精會抑制大腦的功能,增加安眠藥的鎮靜作用,因此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。抗組織胺、肌肉鬆弛劑、抗思覺失調藥物、抗憂鬱劑等藥物可能引起嗜睡的副作用,如與安眠藥合併使用時須特別注意。

長期使用安眠藥,容易有耐受性及依賴性的問題。耐受性指的是原本使用的藥品越吃越沒效,需要增加劑量才能達到原有的效果,造成藥量愈吃愈重。依賴性可分為生理性依賴與心理性依賴。所謂生理性依賴,指的是長期服用安眠藥而突然停藥,身體一時無法適應,進而出現戒斷症狀,如焦慮、恐慌、易怒、失眠加重、心悸、冒冷汗、噁心、嘔吐、手抖、抽搐等症狀;心理性依賴則是若沒服用安眠藥,內心就感到強烈的不安和焦慮,非吃藥不可,不吃就睡不著。

張佑如建議使用應遵守以下原則:

1. 依照醫生的指示服藥,切勿自行調整藥量。

2. 使用最低的有效劑量,換句話說,如果吃一顆就能入睡,就不要服用超過一顆的藥量。

3. 服用安眠藥後,需一段時間才會開始發揮藥效,不要因為服藥後沒有立刻睡著,就自行增加藥量。

4. 盡量避免天天服藥,需要時才使用,以免產生耐受性與依賴性的問題。

5. 安眠藥應盡可能短期使用,治療期限不宜超過四周。如需長期使用,應在醫師評估和監控下使用,以確保用藥安全。

6. 不要突然停藥,否則容易引起戒斷症狀或反彈性失眠。如需停藥,應緩慢減量再停藥。建議以一周減1/4藥量為原則,第一周先減1/4藥量,若無失眠情形,第二周再減1/4藥量,依此漸進式減量方法來停藥。若同時使用多種安眠藥,則先選擇一種藥物,逐漸減量。

7. 不要購買或使用他人的安眠藥,也不要和他人分享安眠藥。因為每個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同,若使用不當,容易導致依賴性,甚至危害身體健康。安眠藥應經由醫師診斷和評估病情後開立,並且在醫師指導和監督下使用。

8. 不要重複看診,以免重複使用安眠藥物。

安眠藥只是用來短期幫助睡眠的工具,治標不治本。想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。正確的睡眠習慣如下:

1. 維持規律的就寢和起床時間,即使假日也不能晚睡晚起。

2. 午睡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。

3. 避免在睡前六小時喝含有咖啡因飲品(如:咖啡、茶、可樂等)或抽菸、喝酒。

4. 睡前避免吃太飽。

5. 睡前避免看電視、滑手機、使用電腦和從事過度激烈或令人興奮的活動。

6. 有睡意時再上床,若睡不著時,可以起來看書、看報紙或做些放鬆的事,如聽輕柔的音樂、做簡單的伸展運動、腹式呼吸或冥想,等睏了再睡。

若有睡眠困擾,應尋求睡眠門診或精神科醫師協助。唯有經過醫師評估和診治,找出失眠的原因,遵循醫囑正確的使用藥物,並且搭配良好的睡眠習慣和規律的生活作息,才是解決失眠問題的根本之道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安眠藥 依賴症 睡眠障礙
    全站熱搜

    碌碌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