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明珍EYE、睛彩社區、揚名視界

陽明院區視能復健中心

 

目前台灣正邁入「高齡少子化」社會結構,衛福部統計報告, 領有視障手冊人數中,65歲以上人口佔50%以上, 高齡化人口罹患慢性眼疾逐年增加,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、 黃斑部病變、青光眼等,影響個人生活品質, 增加家庭照顧負擔和社會成本。雖然兒童視障比例更是少數, 但兒童是國家未來棟樑, 基於兒童衛福政策與高齡化人口的長期照顧需求,「 台灣的視能復健」勢在必行。

104年義大利羅馬舉行「世界衛生組織視能復健國際共識會議」。 目前全球還未統一國際標準化,也還未普及化「低視能復健」服務。 WHO報告顯示,全球80%國家中僅達10%人口能獲得該項服務 。因此WHO匯集來自六大區域的國際學者與專家,包括歐洲、 美洲、非洲、東地中海、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區(包括台灣)。 該會議主旨:建立各國家衛生系統的「視能復健指引」。2014- 2019WHO防盲治盲行動方案」明確地指示,推行全球「 國際標準化視能復健」服務,至2019年可避免視障將減少25% 。

「陽明院區視能復健中心」(Vision Rehabilitation Center)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楊文理的大力支持 之下於民國105年成立,成為台灣第一個公立的【 臨床與研究視能復健中心】,一邊耕耘進步,一邊為民眾服務, 期許獲得WHO認證,讓台灣的醫療水準得到國際的肯定。

臺北市長柯文哲的理念:「醫療和教育絕對要尊崇社會主義的原則」 。北市聯醫亦是遵從著自我的使命:「守護弱勢族群, 克盡公共衛生」職責。未來十年, 北市聯醫會秉持柯市長的社會醫療模式:「全人關懷、弱勢先行, 走入社區,送愛到宅」。其中透過北市跨局合作(衛生、 社會和教育局),匯集民間社會資源, 國際獅子會捐贈聯醫眼科醫療設備組成【 聯醫暨國際獅子會的行動視力巡迴車】提供社區級視能復健服務, 深入社區(獨居老人、經濟弱勢家庭等)、社福機構(樂山教養院、 育成基金會、陽明教養院等)、特教學校(啟明、啟智、啟聰等), 服務個案包括早療兒童、特教學童、成人身障者、弱勢族群等。

視能復健跨專業團隊包括:眼科醫師、視光師、職能治療師、 護理師、特教老師、視覺輔具評估人員、定向行動師、社工師、 心理師、義眼師、個管師等,提供個案視能復健的整合照護。「 國際標準化視能復健」服務包括第一階段社區級的視力調查與篩檢。 第二階段專業醫療級:眼科醫師的眼疾診治及跨專業的低視能服務, 次分為兒童和成人的服務模式。第三階段國家級: 國立的臨床與研究的視能復健中心,建立本土的實證資料庫, 作為臨床指標,有助於國人的救盲與防盲。

視能復健這個議題在全球逐漸被重視, 期許台灣的視能復健專業再向上提升,極需各專科的持續發展, 國內跨制度、跨專業的整合服務,世界級專業認證。以此整合醫政、 社政、勞政、及教政的視能復健的公共政策, 並對社會大眾推廣教育,才能提供給國人優質的視能復健服務。

適逢陽明院區32週年院慶暨視能復健中心揭牌系列活動, 將以嶄新、創新、服務心的理念, 建立一個以特教學校為基礎的眼睛照護模式, 成為台北市視能復健新亮點,落實照護弱勢族群的視能健康。

arrow
arrow

    碌碌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