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理回饋治療~放鬆、紓壓、增加韌性
王小姐是一位年約40歲、有2名小孩的職業婦女,因為工作和家庭兩頭燒,每天生活步調都相當緊湊,加上她的個性力求完美,不容許自己犯錯,凡事再三檢查,所以一整天勞累下來到晚上幾乎是筋疲力盡的狀態。
某日就寢前,她突然感到頭暈、胸悶、手腳發麻、呼吸困難、喘不過氣來,覺得自己下一秒就會暈厥甚至即將死掉,嚇得家人趕緊送到急診,然而檢查結果卻顯示她的身體狀況良好,沒有異常。王小姐仍懷疑身體出了什麼毛病,於是又去家醫科、心臟科、神經內科檢查,依舊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,之後她隨時注意是否即將發作的各種身體徵兆而緊張兮兮,又害怕再度經歷發作時的無助與恐怖,心情愈來愈低落,因此親友介紹到精神科就醫。
經醫師評估,王小姐罹患了恐慌症,由於她長期處在快速、緊繃壓力狀態下,醫師建議她學習放鬆來改善恐慌症狀,後來王小姐藉由「生理回饋治療」學習到放鬆技巧,並且能覺察到壓力所引起的身體訊號與情緒反應,進而以放鬆取代緊繃,拿回身體掌控權後,她的情緒也有顯著改善。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彭鍾伃說,生理回饋治療是利用一套可以偵測身體訊號的儀器,包括血壓、心跳、指溫、肌肉張力、腦波等和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的生理功能,並以影像或聲音的方式呈現出來,讓我們即時可以看或聽到身體內部活動的情形。
藉由這些訊號可以認識壓力-情緒-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,並在治療師協助下,學習放鬆技巧來操控這些生理反應,進而學習控制與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。經過反覆練習後,最終不需依靠儀器回饋訊號,也能自己覺察到壓力下的生理反應與情緒變化,且有能力自己調控壓力反應。
彭鍾伃表示,現今快速忙碌與超重負荷的生活型態似乎已成為常態,過去研究已證實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,身體狀態會從最初的警覺對抗慢慢消耗殆盡,造成免疫力降低,各種疾病出現,個體需要有更好的壓力調適能力與韌性來協助面對各種逆境與挑戰。
過去生理回饋技術已應用在許多疾病的治療,包含疼痛、心血管疾病、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、憂鬱焦慮等情緒上的問題,有效改善症狀,恢復生理機能。
然而並非只有病患才能使用這套儀器,任何人想要增加自我狀態的覺察、提升自我調控或對抗困境的能力,都可以藉由生理回饋的幫助達到目標,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個人願意將學習到的成果應用在生活中,持續不斷的練習喔。
留言列表